使用機器學習在Query Service中篩選機器人
機器人活動可能會影響分析量度,並損害資料完整性。 透過機器人篩選程式,您可以使用Adobe Experience Platform Query Service來維持資料品質。
機器人篩選可讓您廣泛移除與網站非人為互動所造成的資料汙染,進而維持資料品質。 此過程是透過SQL查詢和機器學習的組合來實現的。
識別機器人活動有多種方式。 本檔案採取的方法著重於活動尖峰,在此案例中是使用者在指定時段內採取的動作次數。 最初,SQL查詢會任意設定一段時間內採取的動作數臨界值,以符合機器人活動的資格。 然後使用機器學習模型動態地調整此臨界值,以改善這些比率的準確性。
本檔案提供SQL機器人篩選查詢的概覽和詳細範例,以及您在環境中設定程式所需的機器學習模型。
快速入門
在此過程中,您需要訓練機器學習模型,本檔案假設您具備一或多個機器學習環境的工作知識。
此範例使用Jupyter Notebook作為開發環境。 雖然有許多可用選項,但建議使用Jupyter Notebook,因為它是運算需求低的開放原始碼Web應用程式。 可從官方網站🔗下載。
使用Query Service定義機器人活動的臨界值
用於擷取資料以進行機器人偵測的兩個屬性是:
- Experience Cloud訪客ID (ECID,也稱為MCID):此可提供永久性的通用ID,可識別所有Adobe解決方案中的訪客。
- 時間戳記:當網站上發生活動時,這會以UTC格式提供時間和日期。
mcid
的使用,如下例所示。下列SQL陳述式提供識別機器人活動的初始範例。 陳述式假設訪客在一分鐘內執行50次點選,則使用者為機器人。
SELECT *
FROM <YOUR_TABLE_NAME>
WHERE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 NOT IN (SELECT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
FROM <YOUR_TABLE_NAME>
GROUP BY Unix_timestamp(timestamp) /
60,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
HAVING Count(*) > 50);
運算式會篩選符合臨界值但未處理其他間隔流量尖峰之所有訪客的ECID (mcid
)。
透過機器學習改善機器人偵測
初始SQL陳述式可以細化,成為機器學習的特徵擷取查詢。 改良的查詢應該會在各種間隔產生更多功能,以訓練高準確度的機器學習模型。
此範例陳述式會從一分鐘展開至最多60次點按,以包含分別點按計數300和1800的5分鐘和30分鐘週期。
範例陳述式會收集各個ECID (mcid
)在各種期間的最大點按次數。 初始陳述式已展開並包含一分鐘(60秒)、5分鐘(300秒)和一小時(即1800秒)週期。
SELECT table_count_1_min.mcid AS id,
count_1_min,
count_5_mins,
count_30_mins
FROM ( ( (SELECT mcid,
Max(count_1_min) AS count_1_min
FROM (SELECT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AS mcid,
Count(*) AS count_1_min
FROM
<YOUR_TABLE_NAME>
GROUP BY Unix_timestamp(timestamp) / 60,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GROUP BY mcid) AS table_count_1_min
LEFT JOIN (SELECT mcid,
Max(count_5_mins) AS count_5_mins
FROM (SELECT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AS mcid,
Count(*) AS
count_5_mins
FROM
<YOUR_TABLE_NAME>
GROUP BY Unix_timestamp(timestamp) / 300,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GROUP BY mcid) AS table_count_5_mins
ON table_count_1_min.mcid = table_count_5_mins.mcid )
LEFT JOIN (SELECT mcid,
Max(count_30_mins) AS count_30_mins
FROM (SELECT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AS mcid,
Count(*) AS
count_30_mins
FROM
<YOUR_TABLE_NAME>
GROUP BY Unix_timestamp(timestamp) / 1800,
enduserids._experience.mcid.id)
GROUP BY mcid) AS table_count_30_mins
ON table_count_1_min.mcid = table_count_30_mins.mcid )
此運算式的結果可能類似於以下提供的表格。
id
count_1_min
count_5_min
count_30_min
使用機器學習識別新的尖峰臨界值
接著,將產生的查詢資料集匯出為CSV格式,然後匯入為Jupyter Notebook。 在該環境中,您可以使用目前的機器學習程式庫來訓練機器學習模型。 請參閱疑難排解指南,以取得有關如何以CSV格式從 Query Service 匯出資料的詳細資料
最初建立的臨機尖峰臨界值不是資料導向的,因此缺乏準確性。 機器學習模型可用來訓練引數做為臨界值。 因此,您可以移除不需要的功能,減少GROUP BY
個關鍵字的數量,以提高查詢效率。
此範例使用Scikit-Learn機器學習程式庫,預設會與Jupyter Notebook一起安裝。 「熊貓」Python資料庫也會匯入以供此處使用。 下列命令已輸入至Jupyter Notebook。
import pandas as ps
df = pd_read.csv('data/bot.csv')
df = df[df['count_1-min'] > 1]
df['is_bot'] = 0
df.loc[df['count_1_min'] > 50,'is_bot'] = 1
df
接下來,您必須在資料集上訓練決策樹分類器,並觀察從模型產生的邏輯。
「Matplotlib」資料庫用於在以下範例中視覺化決策樹分類器。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from matplotlib import pyplot as plt
X = df.iloc[:,:[1,3]]
y = df.iloc[:,-1]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leaf_nodes=2, random_state=0)
clf.fit(X,y)
print("Model Accuracy: {:.5f}".format(clf.scre(X,y)))
tree.plot_tree(clf,feature_names=X.columns)
plt.show()
此範例從Jupyter Notebook傳回的值如下。
Model Accuracy: 0.99935
上述範例中顯示的模型結果精確度超過99%。
由於決策樹分類器可使用排程查詢以規則順序使用Query Service中的資料進行訓練,因此您可以透過以高準確度篩選機器人活動來確保資料完整性。 透過使用衍生自機器學習模型的引數,可以使用模型建立的高度精確的引數來更新原始查詢。
此範例模型以高度的精確度來判斷,在5分鐘內互動超過130次的任何訪客都是機器人。 此資訊現在可用於調整您的機器人篩選SQL查詢。
後續步驟
閱讀本檔案可讓您更瞭解如何使用Query Service以及機器學習來判斷及篩選機器人活動。
顯示Query Service對貴組織策略性業務深入分析之優點的其他檔案為放棄的瀏覽使用案例範例。